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3日
在全球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快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并以其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和变革力重塑着经济发展格局。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金融企业如何更好发挥金融“毛细血管”作用,顺应时代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摆在广大地方金融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地方金融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新时代各地区的重要工作。而以赋能地方经济发展为重要使命的地方金融企业,与当地企业和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诸多优势。
一是提供资金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尤其在研发、创新、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地方金融企业作为地方经济尤其是区域成长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提供者,能够为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企业和项目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满足其个性化资金需求。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地方金融企业可通过调整资金投向,引导社会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地方金融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资金配置,将资金投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依托专业的风险评估和项目筛选能力,地方金融企业可重点识别经营效率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新质生产力项目并优先给予支持,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无效配置。
三是强化风险管理。新质生产力涉及的领域通常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地方金融企业可通过专业的风险管理手段,帮助新质生产力企业降低风险,保障其稳定发展,如做好风险评估预警、定制风险管理方案、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等。
四是促进产业融合。地方金融企业可以通过金融手段,促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例如,为传统制造业企业与新兴科技企业的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参与地方金融生态建设,通过加强合规管理、完善信用体系、创新金融产品,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环境,培育新兴产业。
五是助力体系建设。地方金融企业可凭借自身在市场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样本数据,为新质生产力相关标准的制定建言献策,还可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或政府组织的标准制定工作,并推动相关标准落地实施。
地方金融企业赋能新质生产力路径
加强与新兴产业的合作
一是深入了解新兴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政府对产业的前瞻性布局和政策支持,往往能够更高效地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来看,新质生产力产业链可以细分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按照《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未来产业包括深海空天开发、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地方金融企业应密切关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动态,加强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头部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及时掌握产业前沿信息。通过定期开展调研、举办研讨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技术创新方向,为制定精准的金融服务策略提供依据。
二是深度聚焦目标客群,携手各方共同发展。地方金融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聚焦特定领域,与新兴产业中的优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例如,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专门的服务团队、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需求变化动态迭代金融产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尤其对于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项目和企业,要大力提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支持,引导资金流向环保、节能等绿色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方金融企业还可与当地重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园区建立合作关系,深入了解园区内新质生产力企业的发展情况和金融需求。通过园区的推荐或共享共担,为区内企业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以厦门国贸资本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厦门国贸创程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积极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及绿色产业转型政策,长期围绕新能源汽车领域优质厂商和绿色施工领域头部企业开展业务,为合作方提供定制化的融资租赁服务,并逐步向行业上下游延伸,在聚焦特定领域方面积累了较多社会经验。
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
一是开发特色金融产品。针对新质生产力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地方金融企业应充分发挥加速器、催化剂作用,提供更有深度、温度和力度的价值服务,因地制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特色金融产品。例如,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企业,可以根据其迭代快、风险高、资产轻等特点,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对于绿色环保企业,可以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及政策,创新信贷融资担保方式,推出碳排放权融资、排污权融资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探索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创新融资品种;对于农业新业态企业,可以推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或相关产品。
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例,地方金融企业可以与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合作,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和定价,根据评估价值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同时,可以协助政府部门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为企业的知识产权流转提供渠道,降低信贷风险。例如,某地涉及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环保材料研发企业较多,此类企业研发投入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又无抵质押资产,经常面临资金困境。当地的一家小额贷款公司针对该情况开发了特色“新质贷”产品,根据客户的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评估授信,为其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此产品与当地政府的科技扶持政策联动,引入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了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为成长型新质生产力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
二是提供多元金融服务。地方金融企业应打破传统的信贷业务模式,联合不同类型金融企业,以集团化或组团式思维,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多元化、一站式、全周期金融服务。例如,对初创期企业,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提供股权融资支持,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及融资担保等方式助力融资,还可提供财务咨询服务;对成长期企业,可以通过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等方式提供融资或融物支持,帮助企业优化资产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对于成熟期企业,可以提供并购重组、债券发行、上市辅导等服务,支持新质生产力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张;针对部分困境企业,可以提供特殊资产管理服务,帮助企业盘活资源、渡过难关。
借助科技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地方金融企业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对新质生产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实现精准营销和风险控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例如,有的地方金融企业通过收集企业的税务数据、水电数据、贸易数据等,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并提供个性化的投资与经营建议。福建地区的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借助大数据及自身客户样本构建了智能风控模型,对农户的种植养殖数据、农产品销售数据以及农村土地流转等信息进行分析,并基于这些数据提出精准的信贷额度、利率定价及还款计划,既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又保障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安全。
二是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地方金融企业可结合客户群特点,自行或联合多家地方金融企业共同搭建线上金融服务平台,整合金融资源和企业需求,实现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通过平台,新质生产力企业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随时随地申请金融服务,金融企业也能更高效地对接潜在客户需求,进行在线受理和审批,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以厦门火炬高新区为例,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当地大数据运营公司和代表性地方金融企业,搭建了火炬金融服务平台,将其作为地方金融企业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园区内不同类型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火炬高新区建立了政银企对接工作机制,陆续出台“厂易贷”“税易贷”和“信易贷”“火炬积分贷”等惠企金融产品,并向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重点倾斜,与技术创新基金、增信基金等相补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融资服务政策体系。利用该平台,地方金融企业可以将金融产品及时针对性推送到园区新质生产力企业,也可收集企业需求,及时迭代服务产品或向政府部门反馈政策优化建议。据了解,该平台已集聚本地融资租赁、担保等几十家地方金融机构,针对性设计了189项产品和服务,累计为区内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超400亿元,有效缓解了高新区成长型企业的融资难题。
合规经营守住风险底线
地方金融企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赋能新质生产力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地方金融企业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与监管机构沟通,推进研究制定适应新质生产力产业特点的监管政策和标准,确保创新在监管框架内进行;要配合监管机构对自身和重点产业领域加强监管,对高风险企业精准筛查,对在手风险资产“精准拆弹”、多渠道化解,保持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对新质生产力造成破坏。
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地方金融企业也要针对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特点,以动态柔性的方式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对合理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阶段性困难给予适度包容,为真正有价值的金融与产业创新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将ESG理念融入发展战略
ESG理念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以及良好的公司治理,而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创新驱动构建更加可持续、高效和公平的未来经济体系,与ESG理念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转型、承担社会责任、优化公司治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二者高度契合、相互促进。
地方金融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将ESG理念融入发展战略,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水平,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意识,重视绿色信贷、绿色租赁、绿色债券等产品的创新,加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分享,推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质生产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体系,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引导社会资金向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的领域流动,发挥地方金融企业特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在夯实自身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同时,也为当地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多赢,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助力体系标准优化完善
地方金融企业可以在参与标准制定、推动标准实施、强化标准监督等方面,助力新质生产力体系标准建设及优化完善。例如,根据自身在特定细分领域积累的客户样本数据,为当地新质生产力信用评级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实际案例和数据支撑;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或政府组织的标准制定工作小组,与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专家共同研讨和制定相关标准,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反馈问题与不足,助力标准完善;联合区域其他同类地方金融企业,共同规范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标准,推动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的标准建设,促进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数据流通和合作,为新质生产力细分产业的评估和监测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地方金融企业还可以在内部先行采用和遵循相关标准,对自身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产品设计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符合新质生产力标准的要求。比如,天津某融资租赁公司按照新质生产力导向,重新梳理其对绿色产业的信贷审批流程,为新兴的数字经济企业制定了专门的准入要求和融资标准,在风险评估时更加注重对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等非财务因素的考量,有针对性对风险容忍度作出调整,并对目标客户进行培训和宣导,帮助客户理解和应用新质生产力评估标准,促进相关标准在市场的实施。
加强研发人才引进与培养
新质生产力涉及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技术往往较为前沿,且涉及多个领域,对产业本身及金融服务企业的人才要求非常高,既需要有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又需要熟练掌握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创新金融模式,还须具备跨领域的专业基础及视野。地方金融企业要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就要培养和引进熟悉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金融服务团队的产业理解力与专业创新力。要营造适度容错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既敬畏风险又敢于创新。可以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对新质生产力产业拓展、新金融产品研发等作出贡献的员工和团队给予适当奖励。
服务热线:4009962999
请使用Chrome88或IE1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