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1日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山东是我国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三农”工作基础较好,打造乡村全面振兴齐鲁样板责无旁贷、大有可为。作为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部门应聚焦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任务,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激励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加速流入“三农”领域,为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打造乡村全面振兴齐鲁样板注入更强金融动能。
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扛牢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担当
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近年来,山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开创农业强省建设新局面。2024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8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达1142亿斤,连续4年超1100亿斤,居全国第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1.1万家,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出口连续26年领跑全国。在这当中,金融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2024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5%,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对全省信贷增长的贡献度达37.5%。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赋予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重大使命,并要求山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未来一个时期山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了新要求、部署了新任务,也给山东高质量打造乡村全面振兴齐鲁样板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作为驻鲁金融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以下简称山东省分行)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把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立足山东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凝聚合力,真抓实干,助力提升乡村全面振兴齐鲁样板的底色和成色。
守牢安全底线,丰富稳粮增收的金融产品体系
山东是粮食大省,以占全国6%的耕地、1%的淡水,贡献了全国8%的粮食、10%的肉蛋奶、11%的蔬菜、12%的水果和13%的水产品。做好农产品生产销售全链条金融保障,支持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大局,山东省分行将聚焦四个方面深耕细作。
一是聚焦“谁来种”,在强化种粮主体金融保障上深耕细作。农业投入回报周期长,易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生产经营活动风险较大。山东省分行将继续扎实推进“齐心鲁力·助企惠商”等金融支持专项行动,加大涉农“首贷户”拓展和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实施好无还本续贷等政策,为不同类型种粮主体提供稳定资金支持。比如,联合省财政厅实施定向费用奖补政策,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截至2024年末,全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719亿元,同比增长20.6%;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退役军人创业贷”“鲁担巾帼贷”等专属信贷产品,满足特定群体融资需求。同时,联合有关部门探索完善“保险+期货”服务体系,丰富种粮主体收益保障方式,将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潜在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保护种粮主体生产积极性。
二是聚焦“在哪种”,在支持耕地保护和改良提升上深耕细作。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山东正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开展区域性整建制“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山东省分行将指导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周期和运营模式,积极推广“设施农业贷”“高标准农田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创新还款方式、贷款期限等安排,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度。此外,山东有近900万亩盐碱地,盐碱地是增产增收的“后备粮仓”,截至2024年末,全省发放的盐碱地综合利用贷款余额超200亿元。下一步,山东省分行将以实施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为契机,鼓励金融机构深入探索与“盐碱地+土地改良、特色种业、设施农业”等模式相适应的金融产品,满足盐碱地综合利用金融需求。
三是聚焦“怎么种”,在深化种业生产立体服务上深耕细作。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是科技赋能粮食生产的关键一环。山东有种业企业2500余家,形成技术突破、打造竞争优势有基础、有条件。山东省分行将继续推动《金融支持山东种业振兴若干措施》落地生根,紧紧围绕“保、育、测、繁、推”等关键环节,继续完善“股、贷、债、保、基、担”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进一步优化种业企业“白名单”,持续推进政金企融资对接,为种业企业发展壮大高效赋能。此外,山东还是全国最大的农机生产基地,产值约占全国的25%,山东省分行将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支持老旧农机装备报废更新,并深化农机装备研发金融服务,助力农机生产从“数量多、门类全、产量大”向“质量高、性能强、应用广”转变。
四是聚焦“愿意种”,在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上深耕细作。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山东各县域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开展“一县一品”创建活动,打造了枣庄石榴、沾化冬枣等众多农产品品牌,金融机构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需要也推出了“石榴贷”“冬枣贷”等特色信贷产品,精准支持“土特产”变成“金名片”,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2024年末,山东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50余家,这些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山东省分行将深入开展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振行动,鼓励金融机构聚焦农业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扎实推广订单、应收账款、存货等质押融资业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形成农业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加速度”。
深化改革创新,全面释放金融赋能乡村发展的活力
2020年,山东临沂获批创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金改试验区)。围绕乡村建设、治理、发展领域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山东省分行以推进临沂金改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大胆创新、由点及面,不断拓展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供给。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打造乡村全面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山东省分行持续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联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金融支持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等精准对接活动,组织金融机构积极满足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2024年末,全省储备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授信金额、用信金额分别为1193亿元、629亿元,均居全国首位;累计为112个小城镇提升重点项目授信338亿元,为110个项目发放贷款157亿元。同时,涉农市场主体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2022年以来全省有4家农业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乡村振兴票据4单,共计17.8亿元。下一步,山东省分行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全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指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基础设施改造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任务的综合金融服务,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场景,提高服务质效,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打造富有齐鲁特色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共同体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强化金融在乡村治理中的激励约束作用。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治理的灵魂。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有5.4万个行政村、3400多万农村人口。近年来,山东大力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乡村文化振兴取得积极进展。山东省分行在临沂金改试验区开展美德积分金融转化机制试点并在全省推广,衍生出“身边好人贷”“文明家庭贷”等金融产品;银行将美德积分等要素作为授信评价要件,为“有德者”“文明者”提供额度高、利率低、抵押担保少的信贷支持,实现了经济和金融的相互促进、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共同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下一步,山东省分行将进一步加大成熟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广力度,强化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指导金融机构优化业务操作流程,着力打造“政策支撑—美德评价—积分认定—金融转化—激励引导”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金融在以文化人、价值引领、行为规范中的激励约束作用,促进形成以乡村治理成果撬动金融资源、以金融动能助力乡村治理的良性互动。
三是激活各类涉农要素资源的金融承载力。山东山、林、湖、海等资源丰富。近年来,山东省分行深挖金融创新潜力,积极推动农村无形资源价值向有形金融资源承载力转化。例如,引导金融机构拓展林地经营权“确权颁证”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林权+碳汇”贷款等金融产品;支持临沂市蒙阴县百泉峪村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指导金融机构创新“GEP贷”,依据核算结果给予整村授信4300万元。下一步,山东省分行将结合山东地理、人文等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金融机构盘活涉农资产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例如,依托海洋资源优势,积极推广海洋碳汇贷款、海域/滩涂使用权质押融资等,助力海洋保护和渔业增收;挖掘农村地区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景区经营权、门票收益权等抵(质)押物范围,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强化基础支撑,健全便捷适农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高质量打造乡村全面振兴齐鲁样板,不仅要创新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等“软件”,也要在健全优化金融基础设施等“硬件”上下功夫,助力提升农村地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是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三农”金融服务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等难题,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有助于增强金融“输血”“造血”功能。近年来,山东省分行依托农商银行点多面广的优势,组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为涉农金融机构授信评级提供了重要参考。截至2024年末,完成整村授信的村庄达7.5万个,覆盖率达93.9%,评定信用户754万户、信用村5.4万个、信用乡镇735个。下一步,山东省分行将继续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山东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的数据整合能力,在横向上努力归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数据,在纵向上进一步整合市、县相关平台采集的地域性、特色化数据,生成全面立体、高附加值的专业数据产品,满足涉农领域深层次、高质量的信用信息查询需求,支持金融机构为涉农市场主体精准画像。
二是提升农村地区金融管理与服务质效。近年来,山东省分行将推动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消除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下一步,山东省分行将深入开展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优化全省4.9万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布局和功能,强化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普及应用,引导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向乡村下沉,实现“足不出村”办理便民业务;大力推进国债下乡,提升农村地区国债销售占比,拓展农村居民金融理财配置空间;会同相关部门广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加大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反假货币、反洗钱等宣传力度,切实保护农村居民财产安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农产品进出口企业贸易融资、国际结算等金融服务,支持有实力、有意愿的农业企业走出去;鼓励农业企业在农产品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主动为农业进出口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服务。
三是加强金融科技赋能。2021年,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启动了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山东省分行指导金融机构累计上线惠民利企创新应用46个,并持续推动涉农金融产品、服务渠道、业务流程数字化升级,为“三农”金融创新插上了科技翅膀。金融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山东省分行将紧跟科技浪潮,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积极推进涉农数据资源集成共享,丰富数字信贷技术应用场景,创新推广无接触、零距离的线上信贷产品,努力提高银行在“三农”领域获客、运营、管理、风控的智能性和便捷度。
促进多元协同,凝聚惠农利企的政策合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打好金融支持主动仗,必须加强货币信贷政策与财政、产业、区域等政策的协同配合,在资金引导、风险补偿、担保增信、产业扶持等方面强化正向激励,促进提升金融支持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近年来,山东省分行认真落实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用足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对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继续实行5%的存款准备金率,有力保障了“三农”领域融资总量合理充裕。持续释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2024年共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3335亿元,限额使用率均达100%,为相关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提供了低成本资金;发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14亿元,带动新增普惠小微贷款5966亿元,帮助更多普惠小微市场主体缓解了融资难题。下一步,山东省分行将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用好考核评估、窗口指导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持续扩大“三农”领域金融资源投入。
另一方面,激发金融与其他相关支农惠农政策的叠加效用。“三农”领域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发挥金融的要素保障功能,离不开相关部门支农惠农政策的集成运用和协同发力。山东省分行将着力深化部门间的工作联动,持续完善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比如,深化财政金融政策联动,继续联合省财政厅实施好财金联动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奖补政策,由省财政每年对获评示范县给予500万元财政资金奖励,山东省分行安排不低于50亿元再贷款额度予以配套支持,有效发挥财政奖补资金的杠杆撬动和示范带动作用。再如,进一步强化与发展改革、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对接,动态更新完善重点项目库和白名单,第一时间组织金融机构开展全覆盖式走访对接。
助力高质量打造乡村全面振兴齐鲁样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山东省分行将坚决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各项要求,紧紧围绕人民银行总行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认真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山东实践,在支持“三农”发展的广阔天地里,积极探索金融精准滴灌的有效模式,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助力实现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服务热线:4009962999
请使用Chrome88或IE1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